在不少中规中矩的抗日电视剧以及电影中,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:“都稳住!放近了再打!”小的时候相信不少人都有一个疑问:日本鬼子都爬上来了,怎么还不开枪?
然而等到日军达到一定距离时,我军战士才会选择开枪,随后每人扔出数枚手榴弹后,便开始了近身搏斗,不禁又产生了疑问:怎么不用枪呢?(以上为小编儿时看抗日剧的感受,注意不是抗日神剧,有同感的请点赞)。
根据权威部门统计,1940年我国生产单个掷弹筒的成本价格为456元,一枚子弹的价格为0.25元,当时国内主要流通货币还是银元,单枚银元由一两银子打造。一银元在民国初期可以购买70斤大米,而在抗战爆发后,国内物价上涨,一般只能购买8-9斤大米,而一枚子弹的价值能换购2-3斤大米。
并且由于产量有限,我国军队大量使用了复装子弹,也就是将打出去的弹壳重新上药以及底火。这种子弹出现哑火的几率比较大,但是相当抢手,甚至供不应求。
因此在中规中矩的抗日剧中,每名战士战前只能分到3-5枚子弹可不是造谣,只有一些枪法相当好的战士,才能分发15-30枚子弹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放近了再打、数枚手榴弹之后便开始了近身格斗,不是不想用枪,而是没有条件。
五零小炮每枚80斤、六零小炮炮弹每枚180斤,八二迫击炮炮弹每枚240斤,七五山炮弹每枚1300斤,12公分重量级迫击炮每枚1000斤,15公分重量级迫击炮每枚1500斤,一零五榴弹炮每枚高达3000斤,黄色炸药每斤100斤米,黑色炸药每斤30斤米,六零小炮每门更是高达7700斤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